单的说几点建议。
首先是中小工厂的建设啊,这一点要从投建成本、生产成本、管理成本等等一系列的成本预算出发去考虑
再结合产品的功能、质量、市场等客观因素考量,判断学校是否有能力和必要去开办工厂。
他竖起一根手指,认真地讲道:我有一点建议啊,就是现在华清大学同轧钢厂的合作模式。
首先,轧钢厂提供科研基础环境,供应科研团队生活保障,并且提供研发项目,支持项目产品转化等一系列扶持举措。
其次,轧钢厂为华清大学提供师生实习渠道,包括工业和管理等方面的实操实作。
最后就是科研成果的应用,轧钢厂对于定向科研是有研究费用的,自主科研部分成果有奖金,也有成果转化的利润分成。
李学武给裴大宇解释道:华清学校在轧钢厂汽车工业项目上拿了三部分奖金
分别是发动机研发、变速箱研发,以及动力总成研发。
这倒是……
裴大宇嘴上惊讶,同时也在心里思考着这种合作模式。
李学武这边又讲道:关于学工、学农、学军的问题,我依旧是拿华清的合作举例。
华清师生在厂实习渠道包括轧钢厂各车间、机关、项目部,还包括分厂炼钢厂和造船厂。
在学工这方面,轧钢厂能充分地结合师生学习要求的,为其提供锻炼和生活保障。
再说学农和学军
李学武看向韩殊,道:我们厂在密云山区是有训练基地的,并且拥有同卫三团的合作垦区。
也就是说,在农业学习和实践方面,我们厂能提供定向的训练资源,更能在学农的时候,同时学军。
是这样的,学武还兼着卫三团的副团长职务
韩殊对裴大宇解释道:卫三团的驻地就在训练场,所以文学才建议您考虑轧钢厂。
嗯,我确实有这方面的考虑
裴大宇看向李学武,示意道:你继续说,还有第三条嘛。
缩短学制这一点我不是学校的干部,更不是这个系统的,真是不好说
李学武顿了顿,讲道:但我可以从联合办学的角度给您提供一个思路。
首先我介绍一下厂里的教学环境和需要
他从包里拿出一份人事工作报告递给裴大宇,道:今年我厂已经完成第三期的人事招录工作,招录标准一直卡在中学学历以上。
我们厂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在完成工业技术和生产设备产业升级的同时,也要完成技术工人的更新迭代。
淘汰老工人吗?
裴大宇抬起头看了李学武一眼,却是没理解这个更新迭代是个什么意思。
不是指工人的年龄,而是专业技术
李学武解释道:厂里现有的技术工人多是从帮传带模式成长起来的,缺乏统一执行标准。
什么标准?
裴大宇对于教育教学方面还是很关注的,他觉得李学武要说的就是这个了。
教学标准,操作标准
李学武强调道:我们厂已经完成了作业标准化流程建设,同时也完成了安全标准化的建设。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成技术教育体系的统一标准化和安全标准化教育。
相关的培训班我们自己也在搞,但多是小型的,定向的,但现在新员工多了,教育压力也大。
李学武重新回到刚开始的话题上,说道:学校里的教育体系如何变革我不清楚,但可以同轧钢厂联合办学,执行新的技术教育体系。
技术教育吗?
裴大宇想了想,说道:那就是调整学习方向,将教学缩短变窄了。
还是要从多方面考虑的
李学武解释道:我们厂参与培训学习的学员绝对达不到高中生水平。
厂里更需要以初中毕业生为基础,培训出一批适合轧钢厂在建项目和生产项目的专业技术人才。
嗯,这样学制倒是短了
裴大宇点点头,理解了李学武话里的意思,无非是现行教育培训成本下,暂时只需要技术人才。
一年为一期
李学武讲道:联合办学职业技术学校,暂时不对外招生,仅以轧钢厂正式职工为学员基础进行培训教育。
包括但不限于夜校、周末、定期脱产培训、优秀青年再教育、岗位流转再教育,以及岗位淘汰职工教育。
裴大宇看得出来,李学武是有所准备的,即便是不
对着钢铁学院来,恐怕也会跟其他院校合作。
当然了,现在的学校也是不值钱,无法恢复教学环境,所有老师都在赋闲,甚至被下放锻炼。
李学武确实有所准备,今天裴大宇来,目的是什么他基本上能猜个清楚,当然也就顺水推舟了。
刚才提到了技术工人更迭,我再强调一下,岗位是固定的,人员是流动的,谁行谁上
技术比武、日常考核、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