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762章 不二人选(2/3)

作者:南希北庆
要积极与辽国谈判,努力维系与辽国的友好关系。

因为他们都知道,此时此刻,他们其实是非常被动的,这国内在改革,熙河拓边已经给财政带来巨大的压力。

决不能在这时候,与辽国闹掰。

但是在边界问题上,他们认为一定要做到寸步不让,要讲道理,讲证据。

虽然大致相同,但是他们的表态却是有着微妙的不同。

韩琦认为走到今天这一步,王安石是要负全责的。

根据他在河北地区担任安抚使时的观察,两国百姓已经数十年未经战事,其实都非常厌战,基于这一点,韩琦认为辽国是没有与宋朝开战的意图,因为没有民意基础。

而之所以这么做,就在于王安石这几年张牙舞爪,恨不得让天下人都知道,我改革变法就是要干你们的。

关键,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自王安石为相以来,他将一些支持他变法的将军安排在边境,而这些将军都属于激进派,导致周边势力都开始积极防备宋朝。

韩琦认为这么做是非常重大的失误,他认为应该暗中练兵,加强防备,在羽翼丰满之前,要积极改善周边关系,哪怕是对西夏。

并且举出汉武帝的例子,经过文景两代人两代人的发展,汉武帝才开始与匈奴撕破脸皮的,王安石改革才几年,成果未见多少,但他喊得比谁都凶。

那唐太宗都隐忍了三四年,你至少得隐忍十年吧。

他的建议就是废除王安石的一些军事上的政策,以求解除辽国的疑虑,此事便可平息,因为他认定辽国是不会轻易与宋朝开战的。

虽然韩琦肯定也是有私心的,因为他不认同王安石的一些政策。但他说得也都是事实,就是稍微夸张了一点。

因为王安石改革变法的目的就是要打仗,这也是他和赵顼的共识,正是因为这一点,赵顼才愿意支持王安石的,别得大臣都没有王安石这么猛,那王安石肯定要喊这口号,要对外强硬。

不然的话,他没有改革变法的理由,其实他跟张斐是一样的,都是借着外部压力,来寻求内部改革。

但是富弼、司马光都反对这种做法,富弼给予赵顼的建议,是二十年不要用兵。

潜在意思,就是现在国家民生凋敝,至少需要发展二十年,才有对外一战之力。

故此富弼、司马光也都多多少少将责任推给王安石,只是说没有韩琦说得那么直白,因为在这期间,主政的就是王安石,要是王安石不那么激进的话,宋朝就不会陷入这种困境。

王安石当然也不傻,他也非常清楚宋朝现在无力与辽国开战,关键一旦跟辽国开战,那西夏怎么办?他的重心全在西夏,他的计划也是要先灭西夏。

所以,他也是建议积极与辽国谈判,可以做出一些妥协,比如说拆除雄州的防御工事,但不能太过分。

同时,他认为该加速为消灭西夏做准备,否则的话,始终会被这两方势力给钳制。

其中唯独文彦博和曾公亮比较强势,他们就认为,要做好战争的准备,要积极防御,不能寄望于辽国不打你。

但他们都认为,辽国现在的国力也是吞不下大宋的,要开战,他们也会损失惨重的。

这里面依旧看得到革新、保守两派的斗争。

在这期间,张斐倒是没有在操心这事,而是一直在跟皇庭、三司讨论农税问题。

皇庭已经叫停税务司,认为如果农税要是不变的话,那就违反了新税法。

三司也愿意做出妥协,但问题就在于妥协多少。

这里面的问题其实非常复杂,因为贫瘠之地可能是颗粒无收,但是肥沃的土地,能只是比往年减少三四成。

最终还是张斐出了个主意,做一个样本调查,在不同的地方,去抽查一些土地,看看此番灾情到底给农田带来多大的损失。

然后以这个数定为今年每亩地的产量,但税率是不变的,以前有人可能要缴纳百分之二十税,这么一算,可能就只要缴纳百分之十,以前缴纳百分之五的,可能就免税。

百姓们当然是欢欣鼓舞。

不过赵顼现在是完全没有心情操心这事,他今日召张斐入宫,也不是要谈及此事,而是要谈辽使的问题。

赵顼在做决定之前,肯定是要跟张斐商量的,因为目前的布局,已经略微有些偏离王安石的轨道,而张斐是充分参与其中。

“关于此事的具体细节,我已经从李豹口中得知,但是对外事毕竟不是我擅长的,不知王学士他们是怎么说的?”

张斐是虚心地问道。

他们确实不太清楚,这里面的利害关系。

赵顼也将宰相们的建议,告知了张斐。

张斐听罢,思索一会儿,才道:“其实我更赞成韩相公的意见,目前我们缺得是时间,在这期间,应该积极修善与周边势力的关系,减少战争,待改革变法彻底完成后,再开始着手对外用兵。”

赵顼道:“但是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