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三百二十一章 有教无类!用孔子打败孔子门徒!(3/3)

作者:墨色江南
,是在流放你们……我告诉你们,你们的想法是错误的,大错特错!”

朱瀚挥挥手,看着诸多学子道:

“你们自诩为孔孟门徒,那我今天就用四个字来询问: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这一词,最早出自于先秦·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卫灵公》中。

西周时期,朝堂在各地设立了国学和乡学。

国学又分大学和小学两级,而乡学则多称为庠、序、校、塾等。

西周前期,因战事频仍,学校教育以武事为主,而西周后期政权稳定,开始注重文化教育,当时大学学习以礼、乐、射、书为主,而小学则多学六艺等基础知识。

然而此时的教育依然以贵族教育为主,平民是很难进入官办学校学习。

到了东周,战乱频仍,礼乐崩坏,周王失去了对全国的控制,全国范围内统一的制度开始崩解,诸侯开始为政一方。

为了培养本国人才,诸侯纷纷设立自己的官学,这时候教育对象不再局限于贵族,为了充实人才,一些有能力的平民也被官学吸收培养,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也在同一时期兴起。

孔子本人非常认同扩大教育范围的做法,同时他还提出教育是教化民众、增强国家实力、维护统治稳定的重要手段,因此,他认为教育甚至不能仅仅局限在培养有潜力有价值的人,而应推广至所有国民。

孔子积极推广私学,认为这样可以使所有愿意学习的人都获得受教育的机会,故而孔子以前属于“学在官府”,只有贵族子弟有权受教育,因而也只有贵族子弟才有当官的资格。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到了孔子的时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水平都在下移,为私人办学提供了机会。

孔子正是抓住了这一机会,开始了其创办私学的职业生涯,希望通过兴办教育来培养“贤才”和官吏,以实现其政治思想。

可以这么说,有教无类可以说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一个总概括。

看似简单的四个字,包含孔子一生的教育理念和追求。

这种追求,是大理寺的一百三十多位学子达不到的思想境界。

可以这么说,如果不是孔子大力提倡‘有教无类’,现在的这些学子,很可能连书都念不上。

朱瀚用了孔子治学的四个字,直接让反对出海的学子鸦雀无声。

是啊,他们一直信奉的都是孔子,哪怕孔子的后人家族被朱瀚连根拔起,但在天下学子心中,他们依旧是孔氏门人,朱瀚用孔子的话,这些学子哪里能反驳?

他们大明本土人是人,海外那些土着就不是人了吗?

“英王殿下,我们、我们并非不想去海外,国家有命我们自当遵从,可我们去了海外能做什么?我们的语言都是不通的。”

有学子从另外一方面反对出海,可朱瀚是何许人也?

你们反对是吧?

好!

我提出来一个让你们无法反对的势力!

“这位学子说的很好。”

朱瀚拍拍手掌,对他提出的问题表示赞赏,可还没等他得意,就听到朱瀚话锋一转,直接询问道:“你可知,现在在海外,教化当地土着的,是什么人?”

最新网址:
本章已完成!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