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一百七十节 气象工作(2/2)

作者:吹牛者
旧时空带来的船只上也有基本的气象观测装备,这样结合起来进行每日观测,尽管只有基本的气压,温度,风向,风、露点温度和云量,也大致能够绘制基本的天气图,进行数据分析了。现在高山岭气象台仅对元老布的每日天气预报就是这么做出来的当然准确率相当的低,小雨预报准确率低于3o‰

但是在对气象知识稍有了解的元老们看来,高山岭气象台的价值不大,主要是起到了培训气象人员的教育作用。气象台的水平充其量就是一个旧时空的基础站。主要还是累积观测经验培训人员和改进仪器。

这并非元老院在气象预报上不舍得投入现代气象预报所需要的气象卫星、气象雷达、级计算机这些东西远远过了他们的经济能力和社会能力。就是纯属消耗品的无线电探空仪他们都不可能象再旧时空那样的运用。

高山岭气象台即没有卫星云图,没有气象雷达,也没有无线电探空仪,更没有气象计算所需要的大型计算机。要做到长期气象预报,唯一的方法就是按照传统做法,在广大的区域内建立起一个气象观测网络,设立大批的观测站、基础站。特别是在极端气候的源地:西伯利亚、北极和太平洋上设置观测站点。

通过无线电向总台出当地的气候状况。手工绘制出天气图来。总台再根据各观测站的搜集到的气象数据进行图上作业。这是在没有卫星照片前唯一有效的气象预报方式。

然而在全国布点进行数据搜集和预报是不可能的至少在十年之内无法做到。因而执委会给气象台下达的命令是:保障海上航行安全,做好台风预报和保障农业生产,预报北方低温寒潮。

丰城轮上的气象雷达可以对登6区域是琼北的台风做出相当准确预报,但是要做中国沿海的台风预报,就得在台风的策源地和主要路径上设置观测站。到关岛去设置一个观察站现在对他们来说未免力有未逮。科技部准备在东沙、西沙和南沙群岛等地设置观察站,同时,在巴达维亚的领事馆也要做天气资料搜集的工作,尽量做到能够对影响中国沿海的台风做出预报。

至于后者,预报寒潮要在大6上寒潮的必经之路上设置观察站。科技部准备在已经有外派人员的北京、杭州和广东等地设置若干观测站,还准备在动机行动结束之后在济州岛和东北设置观察站。对寒潮的袭来做一些预警工作。纟
本章已完成!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